第八课第一节第一框实践的特征
源
第八课第一节第一框实践的特征
【本课总体概括】
一、本课的地位和内在逻辑
1、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
本课是全书内容的总结,也是“哲学常识”课教学的归宿,因而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说它是全书内容的总结,是因为在前七课中,无论是讲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还是谈及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基础。说它是“哲学常识”课 教学的归宿,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目的就是要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本课还是全书理论主线的突出体现。全书的主线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个人和社会的统一”。虽然前七课也体现了这两个统一,但侧重点是不同的。1-4课讲述世界的本质、状态、规律,人们应当按照它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它、改造它,强调客观决定主观。第5课提出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从人的认识过程分析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问题。第6、7课从一般价值观、人生价值观、人生理想的角度讲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本课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突出体现了主客观的统一。无论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还是主观对客观的反作用,都是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的,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完成。可见,学好本课既有助于深刻理解前七课的内容,更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各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全书的教学目的。
2、内在逻辑
(1)全课以实践的观点为中心,由两节六个框题组成。第一框题阐明实践的含义和特征,这是本课立论的基础,也是逻辑的起点。第二、三框题讲实践的作用,即实践在社会发展和认识中的作用,而根本的作用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二框题),其次才是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三框题)。那么,实践是谁的实践呢?第四框题作出回答,讲述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实践之所以具有那么重大的作用,根本原因在于其主体是人民群众。失去人民群众的力量,任何个体的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都是苍白无力的。这又自然地引出了第五框题的内容,知识青年必须与群众实践相结合,在群众实践中锻炼成才,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通过实践,人们一方面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另一方面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实现主观和客观、个人和社会的统一。
(2)从世界观、方法论、人生观的统一的角度看,本课的逻辑也可以作如下的理解。前四框题主要是讲世界观和历史观的道理,既有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又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这是本课的理论基础。第五、六框题则主要是讲方法论的,同时也贯穿了人生观的教育,这是前四框题理论的要求和应用。可见,本课的内在逻辑也体现了世界观、方法论、人生观的统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实践的概念;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分析“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征”时,采用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注重实践精神
【教学重点】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与第二个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分析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讲授法相结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认识?认识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教师提问:我们为什么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这种认识为什么是不断发展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导入新课:
认识来自于实践。那么,什么是实践?为什么要投身社会实践?怎样才能更好地投身社会实践?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八课。
第八课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板书)
第一节 实践及其作用(板书)
一、实践的特征(板书)
判断:下列活动中那些属于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1)蜘蛛结网(2)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规划”(3)20xx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神州六号宇宙飞船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分析:
1、实践的含义(板书)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理解:
(教师结合刚才的判断分析)实践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因此,蜘蛛织网的活动不是实践活动;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因此,“十一五规划”不是实践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是人们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统称为实践。
材料:恩格斯说:“人离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提问:这段材料说明实践活动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导分析:说明人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的活动。那么,实践有哪些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2、实践的特征(板书)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也就是说,实践具有客观性。(板书)
指导阅读:书113页。
提问:为什么实践具有客观性?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分析: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教师提问:怎样理解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学生分析得出:实践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因而,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可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辩证唯物论是紧密相联的、统一的。
材料:20xx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xx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根据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确定的明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必须把握大局、突出重点,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着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加大能源资源节约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如果觉得《第八课第一节第一框实践的特征》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 ·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 ·3.1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 ·6.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 ·第二框题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 ·我国的政党制度
- ·2.1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
- ·专题五、日益重要的国际组织第一框题 联合
- ·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第二课时)教案
- ·《国际组织概观》教学设计
-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教案
-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案
- ·第八课第一节第一框实践的特征
- ·《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教案
- ·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 ·第二框题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 ·第八课第二框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第九课 第二框 世界度极化:不可逆转
-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 ·《生活于哲学》第5课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