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谷《菊》诗歌鉴赏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很明显,这首咏菊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杂草。菊,仅从其枝叶看,与蓬蒿有某些类似之处,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是很容易把菊当作蓬蒿的。诗人劈头一句,就告诫他们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这一句起得突兀,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有高屋建瓴之势,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霤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郑谷《菊》诗歌鉴赏》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ybf100.com网]www.ybf100.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如果觉得《郑谷《菊》诗歌鉴赏》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 ·高三语文复习:修改病句
- ·重庆市四十九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案五(教师中
-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常用句式》教学设
-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学常识》教学设计二
-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歌分类鉴赏指导》教
- ·【普高第六册】12 抄检大观园
- ·【普高第六册】13 报任安书(节选)
- ·第六册 第四单元 《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
- ·【普高第六册】3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设
-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散文
-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怎样复习古代诗歌》教
- ·【2017一轮复习】语言表达专题
- ·正确使用成语教学案(高三)
- ·古诗鉴赏教案
- ·【普高第五册】6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 ·【普高第五册】16 兵车行
- ·【普高第六册】10 宝玉挨打
- ·第六册 第四单元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商
- ·高2017届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二)(人教版
- ·【普高第五册】15 将进酒
- ·人教版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 ·郑谷《菊》诗歌鉴赏
- ·《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
-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