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源 w
【“三合一”特色教案】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那时,除东北三省外,全国主要铁路干线几乎没有一条可以全线通车,公路、海运严重堵塞。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1949年工农业产量同历史最高水平的对比:
名称 产量 与历史最高水平对比
钢 15.8万吨 减少80%
煤 3243万吨 减少48%
粮食 11318万吨 减少25%
棉花 44.4万吨 减少48%
材料反映我国国民经济什么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状况:纵向看,大幅度下降,全面崩溃;横向看,与周边国家差距较大。原因: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家大肆搜刮;长期战争破坏。
阅读材料:1949-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产量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粮 1.639亿吨 49% 9.3%
棉 130.4万吨 193% 53%
本材料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的什么状况?
建国初三年,工农业生产增长较快,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到1952年,仅用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过渡:“一五”计划要解决的两大基本任务是什么?阅读下段,回答。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国内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其实行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答: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建立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问:一五计划的显著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什么这要做?
答:历史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现实原因帝国主义包围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国防力量。外部经验是苏联较短时间内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从国民经济联系看,有助于推动农业和轻工业发展。
问:从地区分布看,重工业分布区域集中在哪里?为什么?
答:东北地区。原因:临近苏联,有利于接受苏联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援助;有较丰富的煤铁等资源;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此建立一些近代化工业企业,所以工业基础较好。
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问:工业化建设的同时,进行三大改造。其实质是什么?答:生产关系的变革,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起来,促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阅读:历史纵横 好不容易农民得到了土地,可是现在农民会支持吗?
新中国成立前后,在全国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千千万万的农民获得了土地。不过,当时农业以个体生产为主。随后,人民政府领导农民组织互助组、试办初级杜。1951年上半年,全国约有300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三大改造开始后,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到1956年底,在全国共建立75.6万个合作社,入社农户达96.3%,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也基本完成。
答:一是支持。农民仍是土地的主人,走农业合作化道路有利于发扬农民互助精神,解决个体农民不能解决的问题,如大规模兴修水利;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党的政策宣传。二是不支持,小农经济下农民的思想觉悟不高。
小结:过渡时期(建国初到1956年底),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说明过渡时期我国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性质。)依据是生产资料公有程度。此时期我国公有制有主,多种所有制并存。
二、探索与失误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决的办法是发展生产力。据此判断八大是否是成功的探索?
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如何认识此口号?
“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生产各部门制定出在几年内产量赶超英国和美国的高指标;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也越来越高,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主观臆断的口号。这些情况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时,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大跃进特点是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盲目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学思之窗
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 070万吨钢而奋斗。各地迅速组织起大炼钢铁的大军,几千万人在钢铁生产战线上奋战。全国城镇到处建起小高炉,炉火日夜不熄。为了炼钢,人们毁掉山林,砍伐木材,把家里的锅砸了,把铁锹扭弯,连秤砣也不放过……
如果觉得《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 ·上一篇:第一册市场经济的特征
- ·下一篇:《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教案
- › 第18课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 › 第19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 › 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教学设计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 ·第11课 饮食
- ·二、辛亥革命
-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学设计
-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学设计
- ·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 ·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 ·开创外交新局面学案
- ·两极世界的形成学案
- ·祖国统一大业学案学案
-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教学设计
-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 ·第18 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
- ·第19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