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http://www.ybf100.com类型:七年级历史教案发布时间:12-23阅读次数:853次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学生回答]
生甲:鉴真六次东渡,表明了鉴真有一股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生乙:鉴真为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中日交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肯定这种行为,并为中日睦邻友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生丙:从鉴真在日本的地位可知,人们是永远会记住那些为了国际间的和平、经济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物的。
生丁:鉴真在日本的贡献及地位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的先进与强大。
……
[教师引导]请大家以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为主题,讲一讲中日两国之间交往的事迹。
[学生讲述]
日本在646年大化改新后,开始把中国作为学习的榜样,按照隋唐王朝的政权形式,建立起新的制度。日本全国上下对吸收中国文化非常积极,于是不断派出大批人员到中国学习,这些人被称作“遣唐使”。其中正式使节包括大使、副使,有时还有大使之上的持节使、押使,都是日本天皇任命的国家大臣。使团中还有到中国学习的留学生、僧人、工匠等。
一千二百多年前,要横渡波涛汹涌的大海并不是容易的事。风暴经常使航船倾覆,或者把它们吹到台湾甚至越南等很远的地方。但是,大海和风暴阻挡不住中日间的友好往来。唐朝时期,日本一共派出遣唐使十九次。每次少的两百人,多的有四五百人。
遣唐使的船队离开难波港后,先沿着日本海岸航行,最后在九洲北部开始横渡大海。早期的路线是向北到朝鲜半岛附近,经渤海在中国山东北部上岸。后来就直接西渡东海,在中国大陆的扬州和明州(今宁波)登陆。遣唐使一到中国,就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和隆重接待。当地政府提供方便交通,送他们到首都长安(今西安)。唐朝的皇帝常常亲自接见他们,有时为表示特别欢迎,还令画师为大使画像作纪念。随使团前来的留学生大多到唐朝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然后又可以在中国政府机构工作。来学习的日本僧人,也都被派往名山大寺拜师求教。他们成了中国文化的热心传播者。遣唐使船队回日本时,唐朝政府也经常任命中国使节陪同前往,进行回访。遣唐使团不仅带回大量的中国文物、书籍和五金百货,也使中国的文学、宗教、典章制度等在日本“生根发芽”。
公元717年间,一位16岁的年轻留学生阿倍仲麻吕,随着一个五百人的遣唐使团来到了中国。经过五、六年高等学府“太学”中的苦学,他和许多从“太学”毕业的东方和西方的留学生,参加了考试。考试题目很难,想不到他竟捷足高登,以优异成绩中了进士。
从此,阿倍仲麻吕开始在唐朝政府中担任官职。后来,他被提升为担任皇帝侍从官的左补阙。唐玄宗还给他起了个中国名字:晁衡。晁衡和当时的大诗人李白、王维、储光仪等很多人建立起深厚的友情。他们常常以诗歌唱和,留下许多动人的佳作。似乎在不知不觉中,晁衡在中国已度过了40年。他抑制不住长期深藏在内心的思乡之情,多次提出回国的要求,最终,唐玄宗答应他作护送第十次日本遣唐使回国的使节返回日本。
得知晁衡归国的消息,长安的诗友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告别宴会。王维即席写下《送秘书监还日本国》的诗篇。五十岁的晁衡解下心爱的宝剑,赠给中国诗友,也挥毫赋诗:“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留明主,海外忆慈亲……西望怀思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这年10月,晁衡等人乘坐四艘帆船,从苏州黄泗浦启航,驶往日本。值得一提的是,船队中还有一位扬州延光寺的著名高僧鉴真和尚也和他同行。这位65岁的高僧从11年前接受日本友人邀请,决心东渡日本讲学,已曾五次率弟子渡海,但都被风浪所阻,没有成功。这次是鉴真第六次出海。
不幸,船队在中途遇到了大风暴,他们被冲散了。鉴真坐的那条船和其他两条船各自开到了日本,而晁衡所乘的船下落不明。直到第二年3月,仍然杳无消息。晁衡遇难的传闻传到唐朝,在南方漫游的李白非常难过,写下了《哭晁卿行》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写出了对诗友晁衡悲切的思念之情。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晁衡的船并没有沉没,他们随风漂泊到了安南(今越南)沿岸。公元755年,晁衡和十多位幸存者历尽艰险,回到长安。以后,他又担任过唐王朝中央和地方的一些官职。公元770年1月,73岁的晁衡在长安去世。
那位鉴真大和尚则在日本生活了10年,最后死在日本。鉴真也把丰富的中国文化,如宗教、建筑、雕刻、医药等传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和尊敬。鉴真曾经居住过的奈良唐招提寺里,直到现在,还供奉着鉴真大师的在世时就做成的他的塑像。日本政府立法尊奉它为“国宝”。
阿倍仲麻吕(晁衡)和鉴真,是八世纪时日本人民如饥似渴学习唐朝文化的缩影和中日人民友好往来的友谊象征。
[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唐和日本的关系里,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1.日本遣唐使
2.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3.鉴真东渡
(在归纳时,同时板书)
[教师过渡]下面请同学们看书,根据上面的方法、总结出唐与新罗的关系。
[板书]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学生看书]……
[学生总结]①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②新罗商人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③新罗引进了唐朝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④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在宫廷和民间流行。
[教师引导]我们再简化一些,以便于记忆。唐朝和新罗的交往要点有:
1.使节往来和留学生
2.贸易往来,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文化交往
(归纳时同时板书)
[教师讲述]唐初,朝鲜半岛上有三个国家,高丽、百济、新罗,它们都有使节与唐朝往来。唐太宗时曾出兵进攻高丽,唐高宗时又先后攻下了百济和高丽,一度损害了双方的友好关系。唐玄宗时,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双方的友好关系又得到发展。
新罗与唐朝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来唐的新罗商人很多,足迹遍布唐朝的北方和南方。登、莱、楚等州分别设有新罗馆、新罗所和新罗坊,专门接待新罗客商。来往于唐朝、新罗和日本的海上商船常多达数十艘。
新罗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以新罗人为最多。据《唐会要》所记,唐文宗开成初年,旅唐的新罗学生多达200余人。有些新罗留学生进入长安太学学习,有些人参加了唐朝的科举考试。从长庆元年(821年)到唐朝末年,登科举的新罗学生有58人。例如,崔致远13岁至唐,19岁中进士,30岁返国。曾担任唐朝淮南节度使高骈的高级幕僚,专掌书檄。有20卷的汉文诗赋集《桂苑笔耕》传世。崔致远回国后,热情介绍唐朝文化,在知识分子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如果觉得《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生甲:鉴真六次东渡,表明了鉴真有一股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生乙:鉴真为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中日交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肯定这种行为,并为中日睦邻友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生丙:从鉴真在日本的地位可知,人们是永远会记住那些为了国际间的和平、经济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物的。
生丁:鉴真在日本的贡献及地位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的先进与强大。
……
[教师引导]请大家以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为主题,讲一讲中日两国之间交往的事迹。
[学生讲述]
日本在646年大化改新后,开始把中国作为学习的榜样,按照隋唐王朝的政权形式,建立起新的制度。日本全国上下对吸收中国文化非常积极,于是不断派出大批人员到中国学习,这些人被称作“遣唐使”。其中正式使节包括大使、副使,有时还有大使之上的持节使、押使,都是日本天皇任命的国家大臣。使团中还有到中国学习的留学生、僧人、工匠等。
一千二百多年前,要横渡波涛汹涌的大海并不是容易的事。风暴经常使航船倾覆,或者把它们吹到台湾甚至越南等很远的地方。但是,大海和风暴阻挡不住中日间的友好往来。唐朝时期,日本一共派出遣唐使十九次。每次少的两百人,多的有四五百人。
遣唐使的船队离开难波港后,先沿着日本海岸航行,最后在九洲北部开始横渡大海。早期的路线是向北到朝鲜半岛附近,经渤海在中国山东北部上岸。后来就直接西渡东海,在中国大陆的扬州和明州(今宁波)登陆。遣唐使一到中国,就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和隆重接待。当地政府提供方便交通,送他们到首都长安(今西安)。唐朝的皇帝常常亲自接见他们,有时为表示特别欢迎,还令画师为大使画像作纪念。随使团前来的留学生大多到唐朝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然后又可以在中国政府机构工作。来学习的日本僧人,也都被派往名山大寺拜师求教。他们成了中国文化的热心传播者。遣唐使船队回日本时,唐朝政府也经常任命中国使节陪同前往,进行回访。遣唐使团不仅带回大量的中国文物、书籍和五金百货,也使中国的文学、宗教、典章制度等在日本“生根发芽”。
公元717年间,一位16岁的年轻留学生阿倍仲麻吕,随着一个五百人的遣唐使团来到了中国。经过五、六年高等学府“太学”中的苦学,他和许多从“太学”毕业的东方和西方的留学生,参加了考试。考试题目很难,想不到他竟捷足高登,以优异成绩中了进士。
从此,阿倍仲麻吕开始在唐朝政府中担任官职。后来,他被提升为担任皇帝侍从官的左补阙。唐玄宗还给他起了个中国名字:晁衡。晁衡和当时的大诗人李白、王维、储光仪等很多人建立起深厚的友情。他们常常以诗歌唱和,留下许多动人的佳作。似乎在不知不觉中,晁衡在中国已度过了40年。他抑制不住长期深藏在内心的思乡之情,多次提出回国的要求,最终,唐玄宗答应他作护送第十次日本遣唐使回国的使节返回日本。
得知晁衡归国的消息,长安的诗友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告别宴会。王维即席写下《送秘书监还日本国》的诗篇。五十岁的晁衡解下心爱的宝剑,赠给中国诗友,也挥毫赋诗:“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留明主,海外忆慈亲……西望怀思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这年10月,晁衡等人乘坐四艘帆船,从苏州黄泗浦启航,驶往日本。值得一提的是,船队中还有一位扬州延光寺的著名高僧鉴真和尚也和他同行。这位65岁的高僧从11年前接受日本友人邀请,决心东渡日本讲学,已曾五次率弟子渡海,但都被风浪所阻,没有成功。这次是鉴真第六次出海。
不幸,船队在中途遇到了大风暴,他们被冲散了。鉴真坐的那条船和其他两条船各自开到了日本,而晁衡所乘的船下落不明。直到第二年3月,仍然杳无消息。晁衡遇难的传闻传到唐朝,在南方漫游的李白非常难过,写下了《哭晁卿行》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写出了对诗友晁衡悲切的思念之情。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晁衡的船并没有沉没,他们随风漂泊到了安南(今越南)沿岸。公元755年,晁衡和十多位幸存者历尽艰险,回到长安。以后,他又担任过唐王朝中央和地方的一些官职。公元770年1月,73岁的晁衡在长安去世。
那位鉴真大和尚则在日本生活了10年,最后死在日本。鉴真也把丰富的中国文化,如宗教、建筑、雕刻、医药等传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和尊敬。鉴真曾经居住过的奈良唐招提寺里,直到现在,还供奉着鉴真大师的在世时就做成的他的塑像。日本政府立法尊奉它为“国宝”。
阿倍仲麻吕(晁衡)和鉴真,是八世纪时日本人民如饥似渴学习唐朝文化的缩影和中日人民友好往来的友谊象征。
[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唐和日本的关系里,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1.日本遣唐使
2.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3.鉴真东渡
(在归纳时,同时板书)
[教师过渡]下面请同学们看书,根据上面的方法、总结出唐与新罗的关系。
[板书]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学生看书]……
[学生总结]①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②新罗商人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③新罗引进了唐朝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④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在宫廷和民间流行。
[教师引导]我们再简化一些,以便于记忆。唐朝和新罗的交往要点有:
1.使节往来和留学生
2.贸易往来,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文化交往
(归纳时同时板书)
[教师讲述]唐初,朝鲜半岛上有三个国家,高丽、百济、新罗,它们都有使节与唐朝往来。唐太宗时曾出兵进攻高丽,唐高宗时又先后攻下了百济和高丽,一度损害了双方的友好关系。唐玄宗时,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双方的友好关系又得到发展。
新罗与唐朝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来唐的新罗商人很多,足迹遍布唐朝的北方和南方。登、莱、楚等州分别设有新罗馆、新罗所和新罗坊,专门接待新罗客商。来往于唐朝、新罗和日本的海上商船常多达数十艘。
新罗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以新罗人为最多。据《唐会要》所记,唐文宗开成初年,旅唐的新罗学生多达200余人。有些新罗留学生进入长安太学学习,有些人参加了唐朝的科举考试。从长庆元年(821年)到唐朝末年,登科举的新罗学生有58人。例如,崔致远13岁至唐,19岁中进士,30岁返国。曾担任唐朝淮南节度使高骈的高级幕僚,专掌书檄。有20卷的汉文诗赋集《桂苑笔耕》传世。崔致远回国后,热情介绍唐朝文化,在知识分子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如果觉得《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
友好 七年级历史教案,初一历史教案范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七年级历史教案
相关文章
- ·上一篇:化学教案-盐类的水解[第二课时]
- ·下一篇:第三册 第三单元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 › 第6课 形体切挖(1)
- › 第6课《与爱相约》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八年级上】
- › 第6课 用卡通拼图
- › 小三上学期Unit 3 Lets paint 第6课时-教学教案
- › 第6课 正确对待诱惑(2课时)
- ›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 › 第6课 找找方形
- › 第6课 键盘上的弹指神功
- › 第6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 ›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 › 第6课静物一家
- ›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 第6课 洋务运动
- › 第6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 › 小三上学期Unit 2 Look at me第6课时-教学教案
- ›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 ›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 › 第6课(学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相关分类导航
七年级历史教案 推荐
-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 ·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教学设计
-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 ·第14课 封建帝国的危机
- ·第六课 工业与自然资源
- ·第14课 《广阔疆域上的统一国家》
- ·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 ·第9课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
- ·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
-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 ·君主集权的强化教学示例
- ·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
-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
-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 ·七年级历史世界的划分
- ·第12课 明清两朝的专制统治
- ·第23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 ·第3课 “开元盛世”
- ·第10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图)
-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学示例
- ·七年级历史导言课实录
-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示例2